服務之窗
讀書丨如何得出自己的道理⛵️?思考問題的八層境界
- 發布時間:2017/03/06 瀏覽:
梁漱溟:所謂學問,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🎾,有自己的想法。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學問💇🏿♂️,走上現在這條路,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🧙🏼。大約從十四歲開始,總有問題占據在我的心裏🫦,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👩🏽🎓,一直想如何解答🤞🏿,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,就一路走了下來🪤。提得出問題👩🏼🚒,然後想要解決它,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🧑🏽💼⚁。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:
第一層境界🧑🏽🦱:形成主見
用心想一個問題,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🙎🏽,形成自己的判斷🏖。
說是主見,稱之為偏見亦可🧍♂️。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的🍛,但即使淺薄,也終究是你自己的意見。
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✊🏽,就因為淺便行了,胡適之先生的哲學很淺,亦很行🦶🏽。因為這是他自己的,縱然不高深🎥,卻是心得,而親切有味。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,能動人就行了!他就能自成一派🥊,其他人不行,就是因為其他人連淺薄的哲學都沒有。
第二層境界🎑: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
有主見💇🏿♂️,才有你自己🌶;有自己,才有旁人,才會發覺前後左右都是與我意見不同的人。
這時候🧑🍼,你感覺到種種沖突🧑🏼🏫,種種矛盾,種種沒有道理0️⃣,又種種都是道理。於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。
面對各種問題🧪👨🏽💻,你自己說不出道理🐅,不甘心隨便跟著人家說,也不敢輕易自信👨👩👦,這時你就走上求學問的正確道路了🎢⚅。
第三層境界:融匯貫通
從此以後,前人的主張、今人的言論🧚🏻,你不會輕易放過,稍有與自己不同處,便知道加以註意。
你看到與自己想法相同的,感到親切🐒;看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🤼♂️,感到隔膜。有不同,就非求解決不可✪;有隔膜🚛,就非求了解不可🦹🏽。於是,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🫨😌,慢慢融匯到你自己。
你最初的一點主見🎏,成為以後大學問的萌芽。從這點萌芽🔔,你才可以吸收養料🤦🏻👰🏿♂️,才可以向上生枝發葉,向下入土生根。待得上邊枝葉扶疏,下邊根深蒂固,學問便成了💻。
這是讀書唯一正確的方法,不然讀書也沒用處👎🏻。會讀書的人說話時☮️,說他自己的話,不堆砌名詞💁🏼♂️,不旁征博引;反之,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🐰。
第四層境界📆:知不足
用心之後🤾🏻♂️🎶,就知道要虛心了🧑🦽➡️。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🕴🏻,不足以解決問題😛。
學問的進步♚,不單是見解有進步,還表現在你的心思頭腦鍛煉得精密了,心氣態度鍛煉得謙虛了。心虛思密是求學的必要條件。
對於前人之學🫐,總不要說自己都懂👨🏿🎨🤸🏼♀️。因為自己覺得不懂,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,完全虛心地先求了解它👨👨👧👧🎇。
遇到不同的意見思想🍦,我總疑心他比我高明🉐,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見聞,不然🧏🏿♀️,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👳🏿♂️?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於我🧑🏽,不然,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所見如彼呢?
第五層境界:以簡禦繁
你見到的意見越多💟,專研得愈深,這時候零碎的知識,片段的見解都沒有了😌;心裏全是一貫的系統,整個的組織。如此,就可以算成功了🪡。到了這時候,才能以簡禦繁,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🙆🏽🚣♂️。
凡有系統的思想🏐,在心裏都很簡單🔉,仿佛只有一兩句話。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,總不過一兩句。很復雜很沉重的宇宙🔤,在他手心裏是異常輕松的----所謂舉重若輕🧰。
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,那是不對的;如說當初覺得有什麽🛢,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麽,那就對了。道理越看得明透🤵🏼,越覺得無甚話可說,還是一點不說的好8️⃣。心裏明白,口裏講不出來。
反過來說🟣,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⏬,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♜🐺。讓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,真要把他嚇壞了!其實道理明透了,名詞便可用🧙🏻♀️,可不用🕵🏿,或隨意拾用。
第六層境界:運用自如
如果外面或裏面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,那學問必是沒到家。如果學問已經通了,就沒有問題。
真學問的人,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🎼。假學問的人,學問在他的手裏完全不會用👊。
第七層境界:一覽眾山小
學問裏面的甘苦都嘗過了👞,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👱🏼♀️,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。這個淺薄,那個到家🧄,這個是什麽分數,那個是什麽程度,都知道得很清楚;因為自己從前也是這樣,一切深淺精粗的層次都曾經過🛎。
第八層境界🏈:通透
思精理熟之後,心裏就沒有一點不透的了🐬🧑🏼🔧。